立冬已過,代表冬天已經來臨。相信大家都已經明顯感覺到了寒冷,尤其是早晚時分。
冬季到來,我們的身體也面臨著考驗,尤其是一些體質比較弱的人,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現感冒、發燒等病癥。

今天,小編教大家幾個冬季養生的小知識,希望能夠幫助大家,健康平安度過這個冬季。初冬時節,保暖是第一要務,尤其是對肩頸部、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。腳部皮下脂肪層薄,保溫性能差,又遠離心臟。腳一旦受寒冷侵襲,就會通過神經反射,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,血流量減少,抗病能力下降,使人發生感冒。
因此,要注意腳部保暖,穿的鞋襪宜保暖透氣、吸濕性好,鞋底要防滑,腳暖則一身皆暖和舒暢。每天晚睡前,用42℃左右的熱水泡腳20分鐘。然后按摩腳掌的涌泉穴,可起到滋陰補腎、調理臟腑、舒通經絡、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。
保持室內空氣流通
冬天室外溫度較低,很多人習慣緊密門窗,以保證室內溫暖。殊不知,長時間緊閉門窗會導致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,不良氣體嚴重污染室內空氣。而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出現頭暈、疲勞、惡心、食欲不振等表現。
此外,冬天也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高發季節,所以,日常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和新鮮。
冬天腎的功能偏旺,如果再多吃咸味食品,腎氣會更旺,從而極大的傷害心臟,使心臟力量減弱,影響人體健康。因此,在冬天里,要少食用咸味食品,以防腎水過旺;多吃些苦味食物,以補益心臟,增強腎臟功能,如:橘子、豬肝、羊肝、大頭菜、萵苣、醋、茶等。
冷空氣對胃腸道有一定刺激,機體代謝增強,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,容易導致各種胃腸道疾病。所以,日常要注意適當吃一些養胃的食物,如:板栗(煮熟的)、花生等,避免寒涼刺激的食物。冬季白天縮短,夜晚增長,人也應順應"冬藏"原則,適當延長睡眠時間,將作息調整為"早睡晚起"。在此提醒,本就陽氣偏弱的老年人,最好等太陽出來后再起床,以避寒邪。否則,很可能因受寒引發感冒、咳嗽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,甚至誘發心絞痛等。
冬天天氣較干,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容易出現一些皮膚問題,如:慢性濕疹,皮膚瘙癢、干裂等。尤其是老年人,由于身體抵抗力較差,更容易出現這些問題。因此,要保持飲水量,應間斷性喝水。不要一次大量飲水,以免加重腎的負擔。冬季選擇屬性溫熱的食物或藥材進補,讓身體血液循環順暢、氣血活絡,能達到御寒的作用。適合冬天食用的溫熱性食物,如:羊肉、牛肉、海參、南瓜、栗子等。女性可以用枸杞子、紅棗、人參、龍眼肉或生姜,沖泡茶水飲用,也能發揮御寒的效果。
曬太陽能夠促進人體血液循環、預防骨質疏松,皮膚組織受到溫熱的良性刺激,促使表皮血管擴張,血液循環加速,活躍細胞新陳代謝,改善皮膚組織營養狀況。一天當中,上午6點到10點和下午4點到5點的兩段時間,紫外線中X光束成分多,有利于骨骼的正常鈣化。每次曬冬陽最好持續半小時至一小時。
研究表明,空氣和皮膚溫度間的差異刺激,能加強體溫中樞調節活動,使皮膚血管收縮,提高肌肉興奮性與收縮能力。經常從事戶外體育鍛煉,可增強人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。
所以,掌握科學方法,進行多種健身鍛煉,對人體是很有益處的。冬季可選擇慢跑、跳健身操、打太極拳、室內器械練習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