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是進補的黃金時期,俗話說“冬令進補,開春打虎”。《黃帝內經》亦云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”。冬季天氣寒冷,自然界的植物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,動物進入冬眠,人體皮膚腠理閉塞、陽氣內斂,代謝下降,萬物封藏。這時人們會選擇溫熱性的食物及中藥來進補。
所謂"進補”, 一般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,第一,指通過中醫補法、補藥來補養、調理人體內部的諸虛勞損;第二,它也有“預防為主”的思想,即使身體健康,也可根據自身情況,適當進補,以達到預防疾病、養生健身的目的。
很多人認為,冬季進補多吃點補品總是好的。殊不知,過量進食補品,可能會適得其反。冬季天氣轉寒,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,胃酸分泌增多,食欲大開,如果過量進食高脂肪、高熱量的食物,容易使胃黏膜不斷受到刺激,加重胃負擔,進而出現胃脹、胃痛,甚至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加上冬季運動少,胃腸蠕動減慢,也會造成食欲不振,胃脹、腹脹等癥狀。因此,在冬補時,應慎重選用進補食物,兼顧脾胃功能,保護胃氣。

中醫學認為,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臟腑氣血之間是相互影響、相互聯系的,而機體的健康狀況又與自然界的季節氣候、地理特征等有一定的關聯。因此,進補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,不能單純的"頭虛補頭,腳虛補腳”。比如:血虛者,應當補血外,還考慮到氣能生血,所以,同時可以補氣。再如冬季氣候寒涼,進補時可以偏于溫補。冬季進補切記因人而異,虛者補之,像老年人,本身生理機能減退,身體較弱,可適當多的進補;而像青壯年,生理機能旺盛,不需要大補,小補為宜。

氣虛患者,多有乏力氣短、自汗、食欲不振的現象,可以選擇補中益氣的藥材,如:黃芪、人參;食物可以多吃些山藥、蓮子、茯苓等;血虛患者,多面色蒼白、指甲易斷、失眠多夢,適合選擇補血的藥材,如:阿膠、當歸、白芍等。陰虛生內熱、??诟缮嘣?、心煩氣悶者,可以選擇偏涼性的藥,如:石斛、玉竹、麥冬等,食物可以適當多吃白蘿卜、蓮子、冬瓜等;

陽虛生內寒,有四肢不溫、畏寒怕冷、大便溏稀等癥狀的人,可以配合中藥調理。(ps:請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。)平時可適當吃桂圓、羊肉,用桂枝泡水飲用等;
還要注意的是,體虛兼有濕氣的人,要先祛濕再進補,否則容易助濕留邪,出現虛不受補情況。